首页 寺院简介 会长简介 保定佛教新闻 佛教资讯 莲池讲坛 佛教文摘 政策法规
 安徽省芜湖市人大常委...
 保定佛协举办永远跟党...
 蠡县德善寺举办学党史...
 蠡县普贤念佛堂组织永...
 安国佛协举办永远跟党...
 永远跟党走——唐县佛...
 祝贺唐县佛教协会第五...
 博野佛教场所深入开展...
 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佛教资讯

清明节的内涵是感恩——牟钟鉴

更新时间:2010-07-11 10:03:40点击次数:6668次

    保定佛教资讯网讯: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它独特的地方,除了节庆内容有特色,还有两点与他节不同:一是与二十四节气之一“清明”重合,二是与另一节日“寒食”合一,这自然有一个历史生演过程。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,其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朗气清,草木披绿,适宜户外活动,故伴随扫墓而有踏青、郊游、文体活动,还有戴柳避邪的民俗,使清明节在追念祖亲的肃穆氛围中增添了欢乐吉庆的成分。
     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尊祖敬宗和孝顺父母的传统。孔子论孝道说:“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生时敬养。死后葬祭,孝道是贯穿生与死全过程的。“若朝死而夕忘之,……是鸟兽之不若也”(荀子)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说:“万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”。《礼记。祭统》说:“祭者,所以追养继孝也。”这是一个报本思德的问题。因此,丧祭成为培养人们孝心、恩义的重要方式,也能增强亲族的内聚力,如曾子所说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      慎终,按丧礼严肃操办先亲的丧事;追远,按时祭祀,追念远代的先祖。祭祖主要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家祭,一种是墓祭。清明扫墓祭祖,是墓祭的常态化活动,其时家族成员回家团聚,到郊外墓地清扫填土,撒压纸钱,设供祭拜,或诉说思念,或泣表伤情,气氛是凝重的。唐白居易诗《寒食野望吟》: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别离处。冥冥重泉哭不闻,潇潇暮雨人归去。”此诗最能表现古代清明节的哀思故亲的情状。宋吴惟信诗《苏堤清明即事》: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伴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此诗又表现出清明节假日欢快轻松的样态。伤逝思亲不宜过度,活着的人要过得好才符合已故亲人的愿望,因此扫墓与游春是不矛盾的。
     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、祭念先人的传统,数千年传承不绝,清明节是体现这一传统的重要节日形式。在近现代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冲击下,它被淡化乃至被遗忘了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全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,主流社会认识到传统节日对于培育民族感情的重要性,试图改变青年中热衷过洋节而疏离传统的风尚,于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有了明确的阐释。
      国务院宣布从2008年起,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也像春节一样列为公众假期。这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中向民族文化回归的一大进步。但是仅有法规是不够的,清明节被淡化为时已久,重建它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一个过程。时代改变了,节日不可能完全复旧,如何既有继承,又有创造,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,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。而在这个问题上,可能我们遗忘得太久,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,都没有解决好,造成许多地方过节放假只是吃喝玩乐而缺乏文化内涵的状态。但是,民众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创造,努力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,只是自觉的程度还不够高,普及的程度还不够广。
      清明节的主题是慎终追远,而慎终追远的精义在哪里?是血缘的延续?还是亲情的追寻?这是需要研究的。祭祖的仪式必须有,如果只注重形式,便会忽略实质,而且有些形式无法复旧。中国人多地少,提倡和推广火葬,墓地越来越少,许多人家无墓可扫。再者,封山育林,保护树木,防火重要,不宜在野外烧纸钱、折柳枝,这些旧习俗也得改一改。现在普遍建骨灰堂和石碑陵园,全家在清明节去那里擦洗墓碑,献花上供。默哀致敬,渐成风气。不止于此,中国人除了清明祭祀亲祖,还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,规模和活动越来越隆重,增强了整个民族的认同感,对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也起了良好的作用。还有,各地各界人士,尤其青少年学生,清明节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英灵,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。总之,慎终追远的范围扩大了,早已不限于家族血缘,而成为一种全民族纪念先贤先烈的社会活动,清明节的意义由此而提升了。
      祭祖的心态应该如何?孔子弟子子张认为“祭思敬,丧思哀”。要有真情实感,不是走过场,也不是乞求祖亲之灵保佑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说:“郊之祭也,大报本返始也。”报答祖恩,不忘根本,这是祭祀者内在情义的表达,不应有功利性的计较。《礼记·祭统》说得更明白:“夫祭者,非物自外至者也,自中出,生于心也,心怵而奉之以礼,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”,“是故贤者之祭也,致其诚信,与其忠敬”。祭祀不是一种外在强迫的行为,也不是为求福报而做,而是发自内心的要向祖亲表达情意的行为,不如此不能安心。这实际上就是感恩。中国自古就讲感恩戴德,别人的恩德不仅不能忘却,还应加倍报答,民俗谓“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”。荀子讲“先祖者,类之本也”。祖宗造就了家族,父母给予了生命,如此大恩大德,人们更不应忘记,要以一生相报,清明祭祀不过是感恩的形式之一,情意有所寄托而已。
      扩大而言,先辈贤达创下了基业,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们,师友同仁扶助了我们,如此深思广德,不可须臾而淡忘,终生相报还是报不尽的。佛教也提倡知恩报恩:报父母恩,报三宝恩,报国土恩,报众生恩。人是社会动物,离开了群体、家庭和他人是无法独自生存和发展的。感恩和报恩正是基于社会真实的一种自觉,并非额外要做的事。
      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必备的品德,有了感恩,心中才有爱,心才是热的;有了感恩,人才能互相尊重,人才能关怀社会和自然。有些人自我膨胀,自我中心,不知感恩,徒有怨恚,总觉得社会欠他的,父母欠他的,别人欠他的,时时牢骚,处处埋怨。这是一种扭曲孤闭的心态,如不调整,快乐将离他而去,错误将随他而来。
      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,它把小我变成大我,使自己的生命放大,与社会的生命连成一体,在共同幸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,使人间变得美好。一个处于自我烦恼中的人,一旦学会感恩,他的生活态度会发生重大变化,懂得了惜福,意识到他人的助缘,因而也会敬业乐群,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。
      就清明节而言,感念先祖之恩应当是它要突出的主题,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。我们要把它继承下来,发扬光大。清明节祭祖不是一般的哀思纪念,而是感念故去祖亲的恩德,这是最能激励后人的事情。为此,要写好国史、族史和家史,把家谱编写工作普遍开展起来,使今人和后代了解先祖的创业奋斗历史,产生尊祖敬宗、认祖归宗之情,以便追本溯源、返本开新,铭记祖德、再造辉煌。清明节期间,社会要组织更多的活动,纪念民族的圣贤伟人、功臣烈士;家庭要有回忆先辈生平事迹的活动,使青少年知所由来、不忘根本。方式可以多种多样。感恩的内容不可或缺。一些孩子不知祖宗和祖籍,记不住父母的年龄生日的情况应该改变了。清明节感恩,家长要承担起责任。
      美国有感恩节,是基督教的节日。1621年秋,清教徒移居美国获得第一次丰收,普利茅斯总督布雷德福邀请附近的印第安人共庆丰收。之后形成民俗。又之后成为全国法定的公假日。感恩节定在每年丰收之后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,人们为人间得到的福分向上帝感恩。按照基督教教义,人间的吉庆、快乐和幸福都是上帝赐予的,所以要感恩和惜福。这种宗教的福报观有助于培养人们感恩社会的心理,抑制西方个人中心主义的泛滥。中国历史上没有感恩节,它固有的上帝观也与基督教的上帝观不同,前者的上帝是至上神(众神之长),后者的上帝是绝对唯一神。
      东方西方信仰文化不同,重视感恩却是相同的。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感恩文化,它的感恩对象比较实有,更贴近生活。荀子说: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……故礼,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君师”。古代的祭天、祭祖、祭社稷,就是感恩天地、祖亲、国家、师长的育养之德。古人祭祀圣贤伟人的本意是功德纪念,不为图报。《札记·祭法》说:“夫圣王之制祭祀也,法施于民则祀之,以死勤事则祀之,以劳定国则祀之,能御大灾则祀之,能捍大患则祀之。”什么是神?神是造福于人的超人,人有大功德即可成神,所以要用祭祀表达敬意。
      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感恩的内容。春节祭拜“天地君亲师”,甚至灶神、门神、井神都受到供养。端午节纪念屈原,感念他的伟大爱国精神。中秋节祭拜月神,感念它成全婚姻家庭之德。腊祭则是岁末酬谢一切有益于民生的众神,众神所代表的是那些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活生生的力量。
      清明节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感恩内涵的传统节日,虽然是以祭祖为主,其实它的范围已经在扩大,是人们借以表示对历史的敬意,对造福于社会的先辈们的感谢之情,以便继往开来,一代一代延续下去,越来越发达。在过节的日子里,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举行祭祀时,求福的想法多于感恩的意愿,只想着从神那里得到护佑和帮助。这无可厚非,但不够理想。我们应当将其颠倒过来,把感恩放在第一位,这样会提升祭祀的层次。我们可以借用美国的感恩节的理念,观照清明节,把清明节视为中国的感恩节,把其中感恩的宗旨突显起来,放大它,使它充实,让它流行,这对于丰富中国的民俗文化,健全人们的社会心理是大有好处的。

信息来源:佛教在线

(编辑:保定佛教资讯网)
保定市佛教协会主办 www.bdfjzx.com
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穿行楼北街57号真觉禅寺  邮编:071000  电话:0312-2019833
Email:bdfjxh@163.com    技术支持:友乐网络  冀ICP备08009030号  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1007号